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管理规定提要: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更多 精品源自 www.liushuye.com职业学校课程建设管理规定
为加强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一)公共课程
1. 公共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2.公共课程包括德育、文化、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学校和专业部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专业技能课应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重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3.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
4. 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三)公共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
专业公共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必须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体现。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公共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课程建设必须拥有一支具备敬业精神、学历和职称结构科学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
2.积极从行业、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使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合理。
(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建设
1.开设的课程均应有课程标准,严禁无课程标准授课。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拟新开设的课程在开课前须先制订课程标准,经专业部审核,并报行政部教科所备案后方可开课。
2. 课程标准一般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来制订或修订。
3.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规格和教学目的及要求。名称相同但课程属性及授课对象不相同的课程,可分别编写课程标准,或合并编写课程标准,但需作出相关说明,便于选择使用。
4.课程标准编写应符合学校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规范。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也应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修订。
5.课程标准要注意体现课程发展前景和前沿性成果,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6.经审定的课程标准由行政部教科所、专业部分级备案。教学单位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建设
1.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2.教学内容改革应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3.选用优质教材或自编内容新、质量高、有特色的教材。
4.除教材外,还应编写与之配套的教学电子辅助资料。如电子课件讲义、声像资料、习题集,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它资料等。
5.自编校本教材须进行必要的申报和审批程序。
(四)教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建设
1.课程组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开展专题性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的研讨,并有相关记录。
2.课程组要加强与行业及同行之间的教学研究交流,定期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
3.重视教学手段建设,教具模型、挂图开发和使用恰当合理。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充分利用,效果好。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电子课件的利用率。
4.应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5.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特长个性和创新精神。
(五)实践教学建设
1.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六)教学质量考核建设
1.针对课程特点制定规范、详细的考核办法,并着重于考核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方法,突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考核。
3.逐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