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墨子人才伦理效应和选拔任用贤德士人的科学方法
墨子在强调选拔贤德士人重要性的同时,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选拔任用贤德士人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正确地选拔任用贤德士人方法。
(一)选拔任用贤德士人,会产生好的、善的、正面的社会效应
墨子认为:科学地选拔任用贤德志士,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敝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墨子。所染》第一节)。墨子认为,丝织品用青色染料染就变成青色,用黄色染料染就变成黄色,放入五种颜色中侵染就会使丝织品变成五种颜色,因此,物品的颜色是随染料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用染料时就要慎重。墨子认为治理国家政务,选拔任用贤德士人也如同丝染一个道理,一样应该慎之又慎。只有选拔任用好德才兼备的能人贤士,才会感染熏陶更多的人走正道做正事,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地向前推进。就像古代虞舜受到贤人许由、伯阳的熏陶,夏禹受到皋陶、伯益的感染,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感染,周武王受到姜尚、周公旦的熏陶一样,这四位君王获得的熏陶感染正确正当,就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被众人拥立为太子,并取得了非凡的功绩和声誉,最终,称王于天下,受到人民的拥戴。
“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墨子-所染》第二节)。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桓公得到贤臣管仲、鲍叔的帮助,晋文公受到贤人舅犯、高偃的鼎力协助,楚庄王受到贤能大臣孙叔、沈尹的熏陶,吴王阖闾得到贤才伍员、文义的支持,越王勾践得到贤臣范蠡、大夫种的全力辅助,这五位国君正确地任用了道德品质端正的贤才能士,其结果都称霸诸侯,将功业和声名都久远地流芳百世。“凡君之所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墨子-所染》第三节)。在墨子看来,凡是善于做官做领导的人,是什么能让其心安呢?是为官者只做合情合理的事情,善于选拔任用品行端正、才华出众的贤德之人。凡是一个成功的领导,总是在选择人才时费尽了心思,千方百计选用贤德士人,才使自己在治理官员上轻松、放心、安逸。而那些不善于当领导的人,尽管忧愁操劳,忙忙碌碌,然而国家不但没有安定的日子,反而会使国家处于更加危机的状态中、使自己受到众人的诟辱,臭名远扬,不得尝试。但是,上述的六位国君,并不是不看重自己的国家,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是他们领悟到了作为领导人应该具有的品德修养,确立了正确选拔人才的指导思想,真正懂得了为官的要领,正确地选拔任用了道德品质高尚,知识渊博,能吃苦耐劳,保守名节,办事能力强的仁人志士,才赢得了正面积极的社会效应,推动了人类社会健康向前发展。
这是因为,“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为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墨子。尚贤中》第三节)。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士人贤才治理国家、担任行政官长,他们就能勤勤恳恳,处理政务;早出晚归地审理案件,征收市场、关口、山林、河泽、桥梁等赋税,来充实政府财政,并且能恰当地分配这些财税而不会流散;早出晚归的督促农民耕作种植,积聚五谷,而使人们的五谷丰收,人民的衣食富足。这样,国家就得到很好的治理,刑法公正,政府财政充实,百姓富裕。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执政,对上,他们可以用洁净酒器来祭祀天地鬼神;对外,能有羊毛布匹与邻国、邻邦诸侯交往;对内,能够使饥者有食,劳累的人得到很好的休息,使老弱病残得到供养。选拔任用贤德志士,能得到上天鬼神的帮助,给人民带来富裕的物质生活;以贤德人士的人格魅力,能获得外面诸侯、邻邦的亲善和支持;贤德人士执政,在当地能获得百姓的亲近,贤才归依、顺服。因此,任用道德品质高尚的志士仁人为领导,谋事有所得,办事能成,守卫牢固,征战强盛,不可攻克。这就是远古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能担任诸侯之长,称王天下的法宝。
www.liushuye.com(二)选拔任用贤德士人的方法
(1)大力褒扬、教育和培养贤德士人
怎样选拔贤德人士?墨子认为:“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故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尚贤上》第二节)。如果我们想选拔善于射箭驾车的贤德士人,就必须先使他们富贵,使他们得到尊重,并多赞扬他们。这样,就可以得到国内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优秀人才。因为这些贤德士人有高尚的德行修养,善于言谈,能传授博学的知识,他们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是江山社稷、行政事务工作的得力助手,这更应该使他们获得充裕的物质、受到人们的敬重、得到众人的赞誉,像这样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家的贤德士人就会越来越多。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之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事故何也?则上得要害。”(《墨子。尚贤上》第三节)。
古代圣王在处理国家政务时规定:对那些不讲道德仁义的人不给予富足的物质、尊重、亲近和交往。有了这种选拔贤德士人的规定和政策措施,那些富贵的、亲近的、远离的、甚至海外的人都感到:今天,君王不论贫贱、富贵、亲疏,只要人们真正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有广博的学识和才能,就能得到国家的重用,因此,海内海外,上至臣子、亲人,下至贫民百姓看到这些举措后,大家都纷纷竞相努力发奋学习,施行仁义,修炼品德,用正当的方法展示才能。这就如高墙只开设一道门,只要做坏事的强盗一进去,就没有了出路。这就是抓住了事物要害。墨子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选拔任用贤德士人时,要用德才兼备的高标准严格把关,并且,要善于早发现、早物色好的贤德士人苗子,还要长期的进行培养教育,使其好的道德品质坚实牢固后,再重用:把他放在恰当的、能发挥其特长优势的执政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