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融融乐乐的市场观
市场的真相,是奉献。拿得出奉献,就有市场;拿不出奉献,就没有市场。因为,市场是容纳奉献的法场。
要做到这点,首要的是破除我执。
——薛永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此三者是佛学上的“三法印”。所谓“法印”,即印证佛法的标准,同时也是印证一 个修行者是否真正得到了佛法的标准。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 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佛学认为:“无常”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修行人如果觉悟到这一点,算是印证了佛法“三法印”之一。
佛学中为接引修行者方便,又把“无常”分为“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三个方面。“众生无常”,讲的是 三界众生皆有生老病死(例如人体生命细胞,刹那间也有生老病死);“世界无常”,讲的是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变异之中(例如,物质在缘起、缘灭之中,刹那间也有“成、住、坏、空”,这一点已被现代物理学印证);“诸念无常”,讲的是我们的心识活动念念生灭,不可常住,没有实性和常性。总的意思是说,每一秒钟,世界都在变化,生命都在变化,人心都在变化。前一秒钟的世界与后一秒钟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前一秒钟的生命已不会存在,如同花朵、建筑物,不是永存,也没有什么能永存、常住,一切都在时光的推移中生灭变异,衰退消亡……
在本章之中,我们把“诸行无常”这一“法印”,引用来印证我们对市场现象(特别是对市场真相)的分析;这是一种尝试,因为我们认为,市场现象也是世间万象之一象,佛法在这个领域内,也一样是可以被印证的。
“诸法无我”,上面说了,它是佛法“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说的是:诸法皆缘起,诸缘皆无常,没有一个真常自在的“我”,五蕴皆非我,四大亦非我,故无我。“诸法”讲的是范围,意思也是“一切法”;“无我”是这句话的内核。所谓“无我”,佛学上与“空”是同义词;众生个体由四大和合而成,是从因缘而合,从因缘而离散,没有一个能够称为主宰的我,没有一个众生执为实常的自我。所谓一切众生所执“我相”为无。
本章之中,我们把“诸法无我”这一“法印”也加以引申,用来观照市场与企业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力图将佛学思想,运用在现实的企业思想建设中。意在使企业对市场真相和企业真相,有一个觉悟,在市场条件下,印证佛法“三法印”之二:“诸法无我”。/
在前两种“法印”被印证的情况下,第三个“法印”也就自然而然被印证了:由观无常无我而熄灭烦恼,断除贪、执,就能证得寂静安稳的涅。即:证得“三法印”之三——涅寂静(这一点,在本章中表现为证得“融融乐乐的市场观”)。
“市场”这一观念,古时就有,现在也有,外国有,我们中国也有,按理并不是一个值得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的问题。然而时间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国际环境中各种对比因素和磨擦因素的不断演变与融合,也给某时某地的某些人群带来一些新的考虑。就我国而言,“市场”一词也在近代的历史发展中跌跌碰碰,时而被流放,时而又被召唤,到了后来,又成为人们猜测与向往的东西,有的甚至达到了“神往”的境地。
但是,也有不少人,在经历了一些亲自投身市场的大喜大乐、大起大落,或浅浅涉足之后,对“市场”一词又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对“市场”深感因惑不解,认为不可思议,有的人甚至产生了对“市场”的无限恐惧……举不胜举的事例反映出一点。市场虽是客观事物、客观事件的流动、堆积,但同时,“市场”也是人们心目中一个观念、想法、希望与失望、情感与理智相互交织的“观念体系”,也有主观性的课题值得探讨。
我们看到,客观的市场与主观的市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错发展的。这里有趣的是:
主观是可以五花八门的,有多少人口,就可能有多少个对市场的主观观念,这些观念都可算是“主观市场”,它存在于人们脑海、内心,说起来,这个“主观市场”也许比“客观市场”还要大,还要“繁荣”“多变”,但它仍然是“主观的”。
客观市场说起来只有一个,按我们通常认同的理解,它是客观的,因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仿佛是可以独来独往的“天马”。其实由于市场是人的市场,是人的经济物质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这个“客观市场”依然打上了深深的人类的烙印,说穿了是打上了人心的烙印,再说穿一点,是打上无数人口所拥有的无数个“主观市场”的烙印。
用我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说,无数“主观市场”的心理拼图,都投影在“客观市场”上。“客观市场”是这些“主观市场”在脱离了个体主观领域后,于大千世界这一公用场所中集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是“公共主观”的表现场所和存在方式。
当然我们说要懂得和掌握市场的“客观规律”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了解和掌握成千上万的别的“主观市场”的拼凑情况和组合规律。
现实告诉我们,人人都与市场相关,因为市场压根就是人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人的生存状态都延伸在市场之中,人人都有是市场的构成元素之一,人人都将自己的“主观市场需求”投影在市场上。所谓市场倾向和趋势不过是人人主观市场趋同的一种产物,而市场规律也只是反映人们主观市场的变化而已。
这样说起来,“市场”变得更加不可捉摸了,更没有人敢说他能猜透市场了,似乎结果只能是令人心花意乱、神魂无附。
市场确实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自如自在地与市场打交道呢?我认为需要把眼光从局限意义上的市场之上移开去,放眼宇宙人生,靠近天地之间一些基本的“大法”,从古今中外先哲圣贤那里,从全人类古往今来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去领悟一些能够“普照”当今的“法宝”,带着这些“法宝”重新确立一种在大文化背景统摄下的现代市场观。
从佛学思想当中,能够吸取智慧元素来构筑新的市场观吗?能。
佛学中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原本针对宇宙天地万事万物而言。我们把这种世界观落实地缩小到市场范围来考察,其结果仍然发现它们的一致性。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市场不过是天地万物之中一个小小的单元而已。
我们人类智慧的真理,如果它是一个真理的话,它就必然具备“全息性”。也就是说,真理是能渗透一切,“普照”一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仅能囊括天地宇宙,也一样能“普照”市场而同样光明。
从简单的对比来看,市场的推进与演变,体现了“诸行无常”的普遍性和个别性。可以说是“市场无常”。“市场无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时间序列中,古时的市场与现代市场不一样;去年的市场与今年不一样;昨天的市场与今天不一样;一分钟前的市场与一分钟后不一样(最直观的表现如股市变化)。二是表现在空间上:东方的市场与西方不一样;海外的市场与海内不一样;南方的市场与北方不一样;都市的市场与郊区的不一样;等等。三是表现在市场物资方面:上市的商品在质量、品种、用途上,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风化等等而大不一样。四是表现在供求关系上:瞬息万变,此消彼长,磨擦激荡。五是表现在众生市场观念的迁流不息、念念无常上。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