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亏损型国有企业不同的是,在盈利时,国有企业的 " 本年人均利润 " 与人均分摊的 " 福利机构全年支出额 " 及 "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加 " 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378 和 0.396 ,其显著性也小于 0.001 。这说明,样本国有企业在盈利后的利润分配中,很好地考虑了内部福利设施的建设 --"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的投资。盈利型国有企业越大,所生产的 " 本年人均利润 " 越高,其所投入的 "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也就越多。具体情况如图 1 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样两个问题: (1) 在国有企业中,尽管很多企业 " 人均本年利润 " 为负值 -- 处于亏损状态,但其 " 人均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新增加 " 却仍然为正,而且还表现得较高; (2) 在 " 人均本年利润 " 为正时,有些企业的 " 人均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新增加 " 表现得比利润要高。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其以成本的方式,将利润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福利投资了。
如果不以 " 人均利润 " 为基础,而以单个国有企业 " 本年利润 " 与 "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新增加 " 的绝对值为出发点,那么,如上所述的状况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以 " 本年利润 " 为自变量,以 "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加 " 为因变量来做预测,就会在盈利型国有企业之中发现,有些样本的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的新增加,远远超过了其本年利润的值。虽然在国有企业盈利时,我们对其福利设施的投资无可非议,但从图 2 中的 " 实际观察值 " 曲线上可以看出,当某些盈利型国有企业 " 本年利润 " 在 50000 千元及其以下时,其 "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净增加 " 却大大超过了 50000 千元。这就是说,在这些样本国有企业之中,存在着 " 福利 " 冲销利润的现象。
从表 8( 见下页 ) 可以看出,三次曲线估计的 R 2 值为 0.257 ,大于直线方程的 0.115 和二次曲线方程的 0.173 。所以,这里我们以三次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如果以 X 表示 " 本年利润 " ,则其方程式为:
Y=5029.55 + 0.4464X +( -3.E-06 ) X2 +( 5.3E-12 ) X3
从这里亦可以推知,有的国有企业在盈利时,通常会首先将一部分利润内部化为集体福利,从而使得盈利型企业的成本增大,减少利润上缴率。
3. 社会成本对亏损的冲销
如果把国有企业较之非国有企业多支付的社会成本转化为利润,或以此去冲销亏损,那么,原来亏损的国有企业,会不会 " 扭亏为盈 " 呢 ?
从表 9 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如果没有社会成本的开支,便可基本上 " 扭亏为盈 " ,因为这些不完全统计的社会成本,可以使样本国有企业的亏损冲销到 "0" 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社会成本转化为利润计算,那么,样本亏损型国有企业的 " 本年负利润 " 都可以转变为正利润。例如,在中央所属的亏损型重工业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中 ," 新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相当于亏损额的 97.83 %, " 新增社会性固定资产 " 相当于亏损额的 4.35 %,仅仅这后两项合计就可以将该年的负利润冲销完毕。在省属亏损型重工业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中,仅仅 " 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险支出总额 " 就完全可以将该年的负利润冲销完毕。仔细考察表 9 中的各项数值可以发现,除县属亏损型轻工业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中 , 该年的 " 新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对亏损的冲销较少,只占 0.35 %外,其他各隶属级别企业在此项的开支,都能够冲销 50 %以上的亏损。中央属亏损型轻工业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中, " 新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竟然可以冲销 2067.7 %的亏损。所以,仅仅 " 新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 一项开支的节约,或者说将此项开支转化为利润,就可以使很多亏损型国有企业转变为盈利企业。这就是说,部分国有企业社会成本的膨胀和难以控制的扩张冲动,是造成其经营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简短的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比我们预想的可能还要大得多,这已经成为许多国有企业 " 有增长而无发展 " 的重要原因之一 , 并成为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改善经营状况的巨大阻碍。当然,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并非都是无效的成本或多余的成本,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企业正常的成本。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社会成本的扩张冲动缺乏硬约束,国有企业会由此形成人员过密化和福利功能内卷化趋势,从而步入社会成本的增加大大快于生产的增长的困境。此外,由于缺乏对国有企业社会成本的严格定义和测算,我们实际上很难弄清在所有国有亏损企业中,有多少是属于真实的亏损,有多少是为了减少上缴利润或拖欠保险金的虚假亏损;在真实亏损的企业中,又有多少属于经营性亏损,多少属于政策性亏损;而政策性亏损企业,又有多大比例的亏损属于经营不善所致。所以,必须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 " 拟市场化核算体制 " ,以便厘清每个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严格区分在社会成本的承担中,哪些是企业的责任,哪些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哪些是职工个人的责任,从而建立起国有企业社会成本的分摊机制,为实现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和优胜劣汰扫清利益关系调整方面的障碍。
参考书目:
Coase,R.H.(1937),"TheNatureofFirm", Economica .Nov.1937 ; --(1960),"TheProblemofSocialCost", 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 ,3 ; --(1988/1995) ,《厂商、市场与法律》,陈坤明、李华夏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董辅、唐宗、杜海燕主编《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樊纲:《论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载熊映梧、刘常勇主编《公营企业改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韩福荣、徐艳梅:《合营企业稳定性与寿命周期》,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 年版。
科尔内( Kornai,J. ):《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李汉林、方明、王颖、孙炳耀、王琦:《寻求新的协调 -- 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测绘出版社 1988 年版。
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林毅夫、蔡、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 1989 年第 1 期。
L ü ,XiaoboandElizabethJ.Perry(ed.1997), Danwei:TheChangingChineseWorkplaceinHistoricalandComparativePerspective, NewYork:M.E.Sharpe.
邱泽奇:《集体企业个案调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史丹:《国有企业亏损的宏观原因》,载郑海航主编《国有企业亏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年版。
王瑞璞主编《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中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年版。
汪海波、董志凯:《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5 年版。
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熊映梧、刘常勇:《公营企业改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杨宜勇、辛小柏:《下岗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调查》,载汝信、陆学艺、单天伦主编《 1999 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43-254 页。
郑海航主编《国有企业亏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年版。
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 1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张军:《 " 双轨制 " 经济学 --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1992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