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位销售总监告诉我:“我不知道世界上最好做的销售总监是不是在苹果,也不知道苹果是否设有这个职位。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最难做的销售总监职位一定在中国,因为中国的销售精英们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如何把那堆该死的产品卖给消费者!甚至不惜制造‘罗生门’,‘公园门’……庞大的销售团队披星戴月地奔波于世界各地之时,苹果公司各个产品代理店门前却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不是来找麻烦的,相反,他们都是揣着钞票或信用卡来买iPhone、iPad……”
“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哪吗?”昨天的杭州论坛上,我开门见山问大家这个问题。当场有不少人说知道,不就是夫妻之间同床异梦,朋友之间貌合神离,同事之间咫尺天涯吗?最近,网络上的流行语把它解释得很形象,那就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说到底就是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企业做得那么辛苦?
现场有位老板问我:“产品开发后,在门店卖的不好,有时根本卖不动怎么办?”我认为,产品不好销,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在闭门造车。如果没有目标,对自己的客户没有界定好,做的就是营销无用功。另外,公司市场部是否提供过市场报告,调查消费者有哪些真实需求?在产品经济时代,用扫街的方式销售也许可以凑合,如早年的深圳国贸大厦,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带着面包和水的推销员,从顶层开始一层一层地挨着推销。其实一天下来很辛苦,效果也不好。
“一台600美元的iPhone4,苹果挣360美元,而中国组装企业只得到每台6.54美元的酬劳。”《纽约时报》曾有报道,中国取得的利润是美国的1.8%,而耗费的资源远远超过这个1.8%。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在反省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苹果这样受追捧?!她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让全球的“苹果派”为她痴迷?
比如,iPhone 的设计完全是按照人的使用习惯出发,你怎么用电话比较快?一个手怎么用的比较简单?手指可以让力量去哪里?abcd键要多大多小才更具视觉美感?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美观试验才最终成型的。
“谁在满足我们的内心渴望?”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形式(审美)与功能设计得到最恰当的平衡,就会拉近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美丽的外形与易学易用的功能是否配合得当,成为用户体验的一个检验标准。机器离人越“近”,人的满意度就越大,人机交互就更加顺畅。最好的交互设计就是按照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最简单的交互成本,最愉悦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萨提亚的“心理冰山原理”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永远无法全部满足,因为人的需求永无止境,但我们的渴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在这个冰山模型中,渴望是比需求更深入的一种心理层次。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渴望却具有共性,比如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被尊重,被接纳,被喜欢,被肯定,被赞美。产品的操作简单,表面上让我们感觉到产品可爱与易用,其实是它从深处满足了我们“被尊重”的渴望,这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都没有意识到的。
其实,最好的老师不在课堂,最好的知识也不在书本,而是在市场。所谓“用户的心理模型”,说白了就是用户已经积累下来的“认知”和“习惯”。这些认知和习惯也许有用户在使用类似产品时的习惯,但更多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或者那些生而俱来的“认知”。如果遵循这些规律,人们会感觉到被尊重,很自然地对产品产生一种亲近感、信赖感,依赖性就会随之而来。谁能最快缩短产品到消费者的距离,谁就是产品营销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