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

[类别:培训发展] [更新:05-02 11:31:36] [浏览:6860 次]

(1)确定哪些员工有技能缺项,需要送培;
(2)确定已培训过的员工是否达到上岗标准。
4、分析现有课程
对培训中心(院校)现有课程进行分析,确定这些课程所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拟意中课程所需内容。
5、选择教学形式
经分析确定:
(1)教学场景。哪里的师资、设备、图书、教室等更适合本次培训;
(2)教学组织。是脱产好还是业余好,是教师掌握进程还是学员自己定进程,是集训还是在职锻炼等。
(二)、设计阶段
1、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的意义有三:一是控制培训的意图;二是界定培训需求的范围;三是明确培训的预期结果。培训目标当然是越准确越好,这样对送、培双方都有利。一般来讲,培训目标分两种:一种是终极目标,它将培训教学任务转化为可测量的学习事件。另一种是使能目标,它把终点行为分解成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比如,终点行为是“撰写一篇论文”,使能目标则可定为:“确定主题”、“确定撰写风格”、“确定文章结构”、“确定段落大意”等。
2、 提出考核标准
即用书面形式编制测验题目,让送、学、教三方心中有数。测验的内容必须与前述培训目标完全一致,即用同一目标、同一行为、同一标准考核学员。但测验题要远远多于实际施考题,形成题库,便于挑选,从而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
3、说明起点行为
因为受训者参加培训前各自具有不同态度、才干、倾向和能力。来参加培训,他们又希望以不同的速度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明确一下起点,将入口水平相近的人凑在一个班学习,教与学才能更适应。
4、确定学习序列与结构
为了保证有效的学习,必须作出目标排序,那是因为:
(1)有些内容必须在学习另一些内容之前先掌握,后面的内容对前面有依赖性;
(2)有些内容与另一些内容很相似,彼此可以相互启发、促进,我们称它们有相互支持性;
(3)还有些既不需要以先决知识技能为基础,又不给后续知识、技能的学习带来多少益处,我们称它有独立性。
分析上述差异,加上学习起点行为的考虑,便可以确定课程内容的序列与结构了。
(三)开发阶段
1、具体规定学习活动
这一步要做两件事:一是根据学习类型把不同的学习目标合理归类——学习类型有动作技能、心智技能、语言信息、认知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二是按学习类型提出促进学习的基本原则:
(1)告诉学员培训目标,让他清楚通过培训他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2)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学员不断增进熟练程度;
(3)经常不断地推动和引导学员,但推动和引导应随教学进程而递减,直至达到实际上岗要求水平;
(4)随时反馈,经常告诉学员用终极目标来衡量他目前还差多远。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大小评价,甚至是课堂上教师的简单提问之后,都要向学员提供反馈。因为“推动和引导”只是为了引发和促进各种反应,而反馈则是在强化和纠正各种反应。
2、规定教学管理方案和教学传递方式
规定教学管理方案就是提出管理教学诸要素的程序和办法。这些要素无非是教师、学员、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文件等。方案内还须包括进行内、外部评价的设想。规定教学传递方式就是指根据所学内容的性质及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3、开发教学内容
在“分析现有课程”的基础上,确定、收集、汇编了一些本次培训有用的内容。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重新开发、重新编写。经仔细研究,初步确定新开发的内容以后,要请教专家予以审查。审查的重点是专业方面的准确性和学员学习难度两方面。审查后及时修改,可作试验教材试用。
4、检验教学可靠性
教学设计、开发出来之后,先要在小范围试教,我们认为这是培训开发过程的核心。一种新药品开发出来,不进行动物试验,是绝不能用于人体的。一种新技术、新流程、新配方提出后,不经小试、中试是不准进行工业试验的。同样道理,把培训项目开发出来以后,一定要经小试、中试,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小范围试教是面向个别学员,目的是查出主要的错误及明显的矛盾之处;中范围的试教可面向一组学员,目的是发现经修改后还可能出现的细微错误及缺陷。试教绝对是必要的,旨在检验教学可靠性,是培训部门对学员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具体表现。
(四)实施阶段
1、实施培训管理
在开发阶段提出的教学管理方案经修订确认下来之后,就可以投入实施了。实施管理的手段一般是下达“项目清单”和按时收回“核对表”;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实施所需各有关事项真正落在实处。这些事项包括:
(1)主讲教师的职责是否明确;
(2)行政管理的要求是否落实;
(3)教学时间、地点、设施是否已无差错;
(4)训练考察的安全措施有无保障;
(5)教师评价时用的表格、程序是否已拟定等等。
2、实施教学
真的走到这一步,反到简单了,包括:
(1)教师施教,并作记录;
(2)学员学习,并准备接受考核;
(3)评价人员收集测验结果,并登统成绩;
(4)学员对教学提出意见、建议;
(5)整理各项有关教与学的资料,如教学时间、学员出勤等,以备下一阶段使用。
(五)控制阶段
1、内部评价
按教学管理方案的有关项目,诸项检查,界定学员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实施的结果是否符合当初设想的目的。
2、外部评价
确定学完新课程后,学员能否令人满意地完成新岗位的工作。外部评价的依据有二:
(1)从考核学员而来,考核学员的标准,就是当初在分析阶段制定的上岗必备能力标准;
(2)还可以通过与上岗者本人(前学员)及其上级交谈而得到评价数据。
3、修正完善
通过内部、外部评价得到的数据,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该教学系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需要修改的地方也许很多,问题也许很严重,这一点都不必奇怪。尽管经过小试、中试,教学系统各方面仍有可能存在先天不足,或在实施中情况变化所至,出现的问题。对此,只有不断修改完善,系统才能持续发展、前进。


六、衡量培训课程设计质量的标准

综合借鉴上述原理,结合我们自己的企业培训实际,特提出以下衡量培训课程设计质量的六项指标、25条标准。现分述如下:
(一)摸准需求
1、课程设计前,深入用人单位,征询培训需求——培训课程设计小组接受设计任务(或自己有了设计意向)后,必需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培训对象较为集中的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其服务对象,征询培训需求。可用访谈问卷、组织诊断及随访学员等方法,确定培训需求。时间不宜太短,切忌蜻蜓点水、图形式走过场。
2、摸清应岗人员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胜任此岗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要界定清楚,不是笼统的“几本书”,而是要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他必需“熟知”哪些、“掌握”哪些、“了解”哪些的“条目”来。
3、摸清应岗人员必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不能仅只是“ * * 学”、“ * * 原理”,同样要求尽可能详细地列出,他必需“熟知”哪些、“掌握”哪些、“了解”哪些的“条目”来。
4、摸清应岗人员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最好能够学会使用国际流行的DACUM方法,编制出“上岗必备能力大表”来,这样能够科学、条理地界定出应岗人员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模块。如其不能,也要以“岗位规范”、“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基础文件为依据,尽量以“模块”的形式界定上岗必备基本技能。对这些基本技能,也需划出“熟练”、“做好”、“胜任”等档次。
5、摸清应岗人员必需具备的特殊技能——前述2、3、4条是必要的,但一般来讲是受训学员应已具备的,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应是零起点的人。5、6、7条对课程设计来将更显重要。“特殊技能”是指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新理念,区别于以往的新本领。说它重要,一是对企业占领市场有特殊意义,二是对我们教师来讲也许同样不熟悉,是一个挑战。因此容易、然而却不容忽略,要逐一摸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