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范文 成功励志 领导艺术 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 成本管理 采购物流 项目管理 行政管理 质量管理 生产管理 设备管理 仓库管理 售后客服 经营管理

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

[类别:培训发展] [更新:05-02 11:31:36] [浏览:6860 次]

一、 培 训

“培训”属于广义“教育”的范畴。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培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企业无一不把培训作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的重要环节来对待。从这种意义上说,培训又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看来,培训既属于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经济行为,双重属性使得对它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成为了一种社会和企业二者兼有的需求。
1、培训的概念
培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一样,已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从农民一代复一代地向儿孙们传授耕种的技巧开始,到工人、商人带徒弟,都是原始的、自然的培训活动。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有能够提供更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系统,于是,有一定“规矩”的培训活动便出现了。
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培训”的定义是:培训(Training),即培养与训练。美国经济学家Carnevaie认为“岗位培训是企业对付经济与技术变化的第一道防线。”还说“雇主提供岗位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公司的竞争优势。因此,雇主们其实都在选择并利用有效的培训手段,这些手段极少偏离日常实际工作,而是与在岗的个人、并最终与雇主的需求相关联。因着他们把培训与受训者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对雇员也是有利的。”他还认为:“雇员更愿意接受这种学习,因为它们更灵活、更有激励作用,并在业绩、地位和收入方面有更大的获得报偿的潜在作用。”可以看出Carnevaie对培训的思考,是以“经济潜力和经济原理”贯穿始终的。
还有人解释说:培训是由组织提供的有计划的,旨在改进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使其发挥更大潜力以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实现良好组织效能的有组织的教育与学习活动。
我们认为,培训与教育最主要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培训与社会经济、企业经营、社会发展的直接关系上。正是这种区别,使培训活动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2、培训的特征
(1)与社会经济的亲子关系——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变化,直接反映在培训模式与内容的变化上。当社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时,就会相应地出现新的培训项目。只要有变革,就会有培训的需求。这个特征还决定了培训有着与社会产品一样的生产周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旧的培训项目必然不断被调整,新的培训项目会不断地被开发建设出来。
(2)与科技进步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不及时接受新技术、新理论、新观念,就可能不再适应生存与工作的需要。前几年接受外语培训,能够使用语音设备已经是上档次的了。今天你可能走进的是多媒体的计算机教室,五彩纷呈的光盘任你选择,人机对话的个人系统,已开始在培训课程中被广泛开发与运用。随着新技术带来的新方法,使培训迅速地超越了原来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开放的、灵活的领域。
(3)培训的生产性与经营性——企业把培训作为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个必经环节,使培训活动具有了生产性与经营性。而生产与经营肯定是要讲求经济效益的。在生产的诸要素中,生产力是第一要素,劳动力资源是可以增值、可以再生的基本资源。对这个资源投入必要的成本,开发它的潜能,使它增值;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开发,同时不断地使用,使它不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将是一个企业最有效的投资。有了高质量的生产者,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品;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才可能占领市场。由此可见,如果不讲求生产性与经营性,投资将没有回报,成本将不产生利润,培训也就失去了进行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谁还会要它呢?
(4)培训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与上面我们所分析的鲜明的生产性与经营性相对应,培训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80年代初,深圳特区的夜景与众不同,成千上万的人在匆匆忙忙地赶赴各类不同的夜校,有学外语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烹饪的、有学会计的、还有参加高中文化补习班的。这些人中,有内地来的打工者,有一般的职员,也不乏白领丽人,年富力强是这个人群的共同特征。他们之中十有八九是自费选择、参加培训的。没有人强迫他们,也没有人资助他们,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那样的高,学得是那样的投入。其实特区培训市场的发育,正是市场经济的调控所致。主动参加培训的大多数人,多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目前的岗位工作,也有不少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调整到更好的岗位上去。社会培训越来越产业化,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培训的社会服务功能还体现在维持社会安定、巩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就是这个道理。
总结培训与教育的主要差异,我们认为,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消费的话,培训就是一种必要的成本;如果说教育是社会对未来的投资,培训就是对目前的投资;如果说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话,培训就是培养当班人的。
教育与培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是不同的,所以,虽然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是活动目标显然是不同的。由于目标不同,所以内容、方法、模式、策略、评价等也就各有其自身的规律。作为培训工作者,深入研究培训的规律,是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的关键。
3、培训内容与方法的改变
(1)内容的转变——培训的内容要冲出传统教育对教学内容体系的种种限制,紧紧围绕着新科学、新理论、新方法;围绕着社会及其成员所关心、所注重的课题去组织,去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要有超前、创新、实用价值。要注重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开发人的潜能,尽快地反映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做到按需施教、因人制宜。
人的能力是分层次的。最表层是知识与技能,中间层是态度与价值取向,核心层是人格个性与心理。相比起来,表层能力是最容易得到开发的,也就是说,人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培训最可能得到提高;中间层能力的开发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与转变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但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因为这些培训内容,属于改变人的理念的范畴,超越了机械的行为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转变人的理念比起改变人的技术行为来,显得更加重要;核心层的开发是最难的,一个人个性与心理的养成与改变,特别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的、职业者的个性与心理,其养成与改变更是谈何容易!这些深层次的培训内容,是当前培训界的新课题。
(2)方法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给培训手段带来了新的革命。一位老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样的传统手段已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它的一统天下;先进的培训手段正在调动各种培训资源,设备精良、设计巧妙的培训环境令人耳目一新。重视人的个性化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已成为培训方法改革的积极动力。让受训者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培训者们的研究热点。

二、 课 程

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定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课程,指的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方法的总和。对学校而言,课程包括学校所设置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狭义上的课程,指的是某一门学科,如会计学原理、材料力学等等,或是更有针对性地特指一两堂课。
(一)六种课程定义
专家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纵观各路专家对课程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1、课程即教学科目——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教程”论。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教学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把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即把所有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他们说:“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量两方面的要求。”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他们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导航
热门推荐排行